(中央社記者王靖怡台北5日電)1970年代校園民歌運動興起,清新曲風的民歌為華語歌壇創造美麗時光,展現台灣音樂生命力,透過民歌傳唱,重溫校園音樂夢。 1975年6月6日,「現代民歌之父」楊弦在台北市中山堂「唱自己的歌」,校園民歌運動滋長萌芽,當時國內社會面臨退出聯合國及解嚴前的沉悶局面,由青年學子主導的民歌運動,在政經局勢動盪的社會風氣下成功崛起,找尋自我定位及價值。 創作屬於台灣人歌曲的風潮逐漸興起,「台灣民歌之母」陶曉清在主持的廣播節目開闢時段播放民歌;1976年12月3日,李雙澤在淡江文理學院(現淡江大學)校園演唱會,手持可樂質問為何不唱自己的歌,李雙澤丟掉可樂瓶,開始「唱自己的歌」。 民歌運動風靡全台,1980年代是全盛時期,民歌的清新曲風,串起台灣社會情緒,抱著吉他自彈自唱,展開台灣樂壇的文藝復興運動,創造一段美麗時光。 1977年,全台各大專院校的「金韻獎青年歌謠演唱大賽」登場,帶領校園民歌風潮,參與金韻獎比賽的歌手和創作者影響1980年代後的台灣流行音樂,包括陳明韶、齊豫、王海玲、王夢麟、李建復、鄭怡等人。 一把吉他彈出一首簡單旋律,用自己的語言,創作及唱出自己的歌,民歌展現台灣音樂的生命力;1990年代民歌沒落,但歌曲持續傳唱至今,今年是民歌40年,民歌的美麗時光,深植在台灣民眾記憶。1040605


6DB87B7B35E85FDC
arrow
arrow

    j79xb9vfx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